达卡

沁源艺苑middot散文l

发布时间:2021/12/16 17:36:53   点击数:

“琴圣”之乡琴泉村

作者:杨栋

沁源琴泉村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,西环沁河,东靠琴山,古代的“沁源八景”,这里就有三处,琴山晚照,雁落龟滩,沁水秋声。而风光秀丽的琴山,是中国古琴文化的发祥地,是战国时琴学家、养生家琴圣琴高真人住过的地方。琴山上至今有他的墓园。

琴高是战国时宋康王的宫廷音乐师,明代万历版的《沁源县志》记载:“琴高者,赵人也,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。”并有赞曰:琴高晏晏,司乐宋宫。离世孤逸,浮沉琢中,出跃赤鳞,入澡请冲,是任水解,其乐无穷。”所谓“出跃赤鳞”,是当地民间传说他常常骑着红鲤鱼来往于沁河两岸,并逍遥地在鱼背上弹着古琴。

他的琴艺是很高超的。《神仙全传》上也记他“能鼓琴”,可知他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鼻祖,中国音乐文化的先驱,是当之无愧的“琴圣”了。

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,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,天上有五星,地上有五行,世上的声响有五音。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“黍定黄钟”,发现了音乐,炎帝神农氏又“削桐为琴、绳丝为弦”,创造了最初的琴。当时只有五弦: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象征着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后来,周文王为悼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;周武王讨伐商纣时,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。古琴也由此而产生,距今天已经有年的历史了。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《诗经》,周朝时,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、朝会、典礼等雅乐外,也盛兴于民间,《诗经·周南·关雎》:“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”;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:“我有嘉宾,鼓瑟鼓琴”;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”;《诗经·小雅·鼓钟》:“鼓钟钦钦,鼓瑟鼓琴”;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:“琴瑟击鼓,以御田祖”;《诗经·墉风·定之方中》:“椅桐梓漆,爰伐琴桑”;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琴瑟在御,莫不静好”。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,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及、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,七弦琴就成了中国古琴,音色深邃而宏,造型沉稳而美,内心里蕴藏了无穷秘密,琴弦上振动着千古风骚。而琴高在历史的烟雾中,早已是古代的琴仙和琴圣了。

《水经注》载:“赵人有琴高者,以善鼓琴,为康王舍人,行彭涓之术,浮游砀郡间二百馀年,后入砀水中取龙子,与弟子期曰:皆洁斋待于水旁,设屋祠,果乘赤鲤鱼出。”文章中的涓是指涓子,涓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。汉·刘向《列仙传·涓子》:“涓子者,齐人也,好饵术,接食其精至三百年,乃见於齐,著《天人经》四十八篇。”三国魏·嵇康《琴赋》:“涓子宅其阳,玉醴涌其前。”涓子也是琴学家了。

年11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“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,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其它27个文化艺术项目获此殊荣。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,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。她以其历史久远、文献瀚浩、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,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。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,琴曲达三千首。最有名的高山流水,就是古人伯牙和子期弹的名曲。“知音”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。

战国时期,学习涓子琴艺的琴高真人长期生活在沁源。《沁源县志》还记录他“浪游天下,后闻冀南山水多名胜,寓居于邑之东山,后去世,传有骑鹿跨鲤之异。”民间传说,他出行时不是骑着白鹿,就是跨着赤鲤,怀里抱着古琴,仙风道骨,乐声飘渺,在这里生活了多年。死后埋在了东山上,为了纪念这位琴圣,当地人把东山改为“琴山”,把山中灵泉改成“琴泉”。还为他建了琴高庙,琴高真人祠堂,琴仙楼。

琴仙楼是沁源县的一座古建筑,创建于元代。明代万历版《沁源县志》载:“琴仙楼在县东关外沁河之滨,东与琴泉山相对,建自元时。上塑琴高真人像,至隆庆年易以砖台,高二丈,构楼于上,俗传昔时真人骑白鹿往来,与抱朴真人饮酒于楼上,故名。”

雍正版《沁源县志》记载:“嗣后遭寇楚毁,国朝康熙20年,(年)知县朱三锡重建,55年(年),知县高溥,生员李恭,邑民阴生乾,王杞等,僧心安增修。”

乾隆五十五年,知县孟充善重修,亲自写了碑记:“邑之东南隅,旧有琴仙楼,相传琴高真人憩息于此,昔人于水涸之际,默祷于神,有泉涌出,遂以灌溉千畦,居民乃尊崇而奉祀之。今亦栋折榱崩,非复旧制矣。……夫创始维艰,成功非易。乃三代勤勉,次第蒇事。不特宫墙翼翼,群瞻圣德参天,亦且奎壁巍巍,共喜文光射斗,即他日访真人之遗迹,也得与先圣先贤同享千秋之俎豆,助文运之光昌也!”同治十年,知县孔广熙重修。可见琴仙楼历来被地方官重视,也是琴文化的一处胜迹。文光射斗,文运光昌,正是说明古琴文化在沁源源远流长。

“琴山晚照”则是沁源古八景之一。县志载:“在县东八里许,即琴高真人结庵处,其山最高,每日落时,夕阳掩映,峰峦之上,丹碧流辉,移时不散,人竞观焉。俗因谓之琴仙放光云。”琴山上也是琴高真人墓葬之地,山有灵泉祠庙,真人墓丘今尚存。其墓碑据《山西通志》记,是金代所立。琴泉水声叮咚,宛如古琴悠扬,琴山风光如画,犹如浓彩油画。古人有诗咏“琴山晚照”诗曰:

胜地空留白云隈,山卸落日口卸杯。

忽闻古调尘缘断,一抹残阳画意开。

峭壁半遮新月上,雅声遥带晚霞来。

琴仙真迹今何在,点点明灯控鲤回。

已骑白鹿忆仙家,引领琴声夕照斜。

赤石吹鱼泉欲沸,黄云风送树微遮。

寒生鸦背留苍蔼,影散津头带绮霞。

横笛谁问驱犊迫,此间曾否有丹砂。

诗中的“古调”“琴仙”“雅声”“琴声”“横笛”等词句,都是描写琴圣在此的音乐活动的。明代进士、沁州知州俞汝为也曾从沁州专门来寻访琴圣故里的名胜,并写下了“琴高真人墓”一诗:

东山入望郁峨然,曲磴回椒树杪悬。

堪笑青乌封幻影,还从赤鲤觅真诠。

岚光落日羁残照,草色空阶锁断烟。

独有朱弦鸣未歇,泠泠清韵响寒泉。

这里的古琴朱弦上弹拨着悠扬的古韵,仿佛泠泠清韵响彻寒泉,叫人耳目一新。这是琴圣弹出的千古绝唱,琴仙奏出的缈缈纶音。这里的琴声是大自然的交响,是神仙家的古调,是专门为俗人冼耳的。古人还有咏“琴山晚照”诗曰:

尽道仙台景物奢,花阴满地发天葩。

林迟落日烘丹灶,洞锁晴云沸赤霞。

泉石淡时春正好,薜萝深处影偏斜。

何时解组销余齿,会向琴山学炼砂。

琴山被古人视为“仙台”,这里的琴声也是仙音了,这是琴圣的隐居之地,也是他的练琴之山,他的琴声和着沁河的潺潺流水,和着琴山浩浩的松风,成为最美的音乐。因了琴泉村在沁河岸边,沁河的流水声也像一种天籁之音,“沁水秋声”被古人定为沁源八景之一。古人也有咏“沁水秋声”的诗:

沁水原非禹凿开,源头活泼绕山来。

流云带雨含秋色,击玉敲金壮石苔。

波起西风喷雪浪,声高四野出尘埃。

仙槎那得通银汉,无限诗情信笔裁。

滔滔沁水不停流,一色同天节到秋。

银汉高连烟漠漠,金风暗转韵悠悠。

一帆遇顺千波助,方籁含虚两岸幽。

浪及中舟勤灌溉,但教邻省屡丰收。

那种“金风暗转韵悠悠”的情调,至今在沁河边上也能感受到。那是自然的琴音,流水的琴音。琴圣琴高真人当年也是从这种水声中获取灵感,才弹奏出美妙的琴曲吧。

上海博物馆收藏着一幅珍贵的《琴高乘鲤图》,是明朝李在创作的绢本设色画,此图绘古代琴高乘鲤的神话故事,表现琴高辞别众弟子乘鲤而去的情景。布局构思精巧,琴高跨鲤背回首眷顾的姿态,与岸边揖手相送的弟子们相呼应,依依惜别。人物情态生动,线描劲拔舒畅。综观全图,笔墨精纯熟练,设色简淡,格调爽朗明快,在明代“院体”风格之上又吸取了文人画的技法,独具一格。可见在明代,琴圣的事迹就受到文化人的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angyanyc.com/dkwh/88526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